壽山石雕刻藝術,萌發于傳統文化審美,自傳統工藝美術中孕育而生。其造型、裝飾語言都有著其獨特的美學特征:形式的均衡性、造型的立體化、富有節奏的線性表現、造型的變形夸張、圖形處理的抽象化等等。而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是將創作者自身的主觀意識形象化的過程,雕刻藝術亦是如此。每一件作品所具備的節奏感、韻律感、平衡感在協同作用下的實現的藝術性強化和完善的過程,正是一件藝術作品在被創作的過程中逐漸被賦予生命活力的過程。城市雕塑
創作一件壽山石雕刻作品,其藝術活力應從何而來?
首先一件好的作品其設計理念是重要的,而后才是“做工”。正所謂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”,這個“工”一指工具,二指手上功夫,譬如石雕機器及刀具的嫻熟運用,所掌握的多種技能和行外的姊妹藝術。多掌握幾門姊妹藝術對于完成一件高難度的作品非常有益,所以,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,我在牙雕、木雕、角雕等其它藝術門類下很大功夫。此外,文學方面的喜好與理解也會給創作帶來幫助?!皢柷牡们迦缭S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,思路多一些有利于設計的成功。
作為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類,壽山石雕刻有著獨立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,其創新意識和對創新意識的再思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,以避免陳陳相因而使之失去藝術真諦。但創新,并非一蹴而就,一件作品或風格的創新一定是站在一定深度的文化審美與藝術理解。
一件“新”作品的創作過程,是雕刻師賦予作品生命力的過程。所謂生命力,也可以稱之為“神韻”。在中國傳統審美中,藝術的本質是其“神韻”所在,所謂“神韻”,也是作品中“意境”的表現。相比書法、繪畫等中國傳統藝術門類,在雕刻創作中意境表現于所雕刻形象是否“傳神”,從而引發欣賞著超越在有限的、具體“空間”中產生無限的時間和和想象,從而獲得對生活的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。為達到這樣的創作效果,是有一定的難度與審美高度要求的。